【资料图】
近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一批依法惩戒规避和抗拒执行的典型案例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民事执行程序是实现胜诉权利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纸上权利能否兑现关键看执行。但执行的过程必然是司法活动中各种矛盾剧烈冲突、对抗性最强的过程,这也决定了执行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。
为破解执行难题,近些年最高法出台了《实“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”的工作纲要》等多个文件;建立了网络查控系统,对全国范围内的10余类财产信息实现一键查询。同时,在信用惩戒、刑事制裁等方面不断创新机制,持续加大对逃避执行和拒绝执行的打击力度,取得了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。
然而也要看到,在当前执行实践中,逃避执行的花样不断翻新,让司法机关查找财产线索的成本居高不下。与此同时,借助公司制度规则、特殊银行账户、电商平台等逃避执行的行为,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,给执行工作带来了新挑战,需要司法机关更加积极面对。
此次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震慑作用,展现了司法机关面对逃避、对抗执行行为时的积极作为,体现了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向被执行人施加压力的执行智慧。比如,从有些案例可以看出,面对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趋势,司法机关查找财产线索也跳出了习惯性思维,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平台查找新类型财产线索、深挖违法犯罪证据,最终促成当事人主动履行了相应义务。这对于司法机关处理类似案件,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。
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,也是最起码的诚信底线,确保生效判决执行到位更是维护司法权威的应有之义。希望通过司法机关狠抓典型、严厉惩戒,让所有人充分认识到挑战司法权威的严重后果,在市场交易、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学会诚信、守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