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法律知识 >

周宁县咸村镇多举措助力“县域次中心”建设

2023-08-03 16:23:06 来源:互联网

社会治理“社会化”

——周宁县咸村镇多举措助力“县域次中心”建设

□本网记者 王淇锋 通讯员 吕雄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多亏了你们的调解,困扰了我一年的烦心事终于解决了。”不久前,周宁县咸村镇依托“4+N”矛盾化解机制,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建设停车坪导致房屋开裂引发的矛盾纠纷。

近年来,咸村镇按照“县域次中心”的发展定位,积极践行和发扬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通过“4+N”机制、“凤亭议事”、“红绿”融合等多举措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,助力乡村振兴,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“4+N”机制

谱好“和谐曲”

“我家房子因为邻居蔡某某建设停车坪导致开裂,对方认为不是他们导致的,你们能不能帮忙协调解决。”2022年4月,詹某某等人到咸村司法所寻求帮助。

由于该纠纷责任认定困难,咸村司法所了解情况后将该纠纷上报至咸村镇。咸村镇立即启动“4+N”矛盾化解机制,由镇政法委员牵头与司法所、法庭、综治办、派出所、咸村社区和专职调解员组成的“4+N”矛盾纠纷调解组,介入展开调解工作。

调解现场双方各执一词。蔡某某认为,詹某某的房屋是20世纪90年代的土房子,经过多年风吹日晒出现裂缝、脱落等情况属于正常现象;詹某某表示,在蔡某某建设高护坡停车坪前虽然有一些裂缝,但没有这么严重,是因其建设后,房子不能承受石头带来的重力而导致的。

“既然纠纷的重点是责任认定问题,那就根据‘谁主张、谁举证’的原则,由詹某某申请鉴定,待鉴定结果出来后再确认双方责任大小。”根据调解员的建议,今年5月,双方当事人根据房屋鉴定结果成功达成调解协议。

近年来,咸村镇探索建立“4+N”矛盾化解机制(“4”即以公安派出所、司法所、法庭、火车站派出所为固定调解力量,“N”即企业、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调解),形成党委、政府主导以及各部门联合、社会共同参与的纠纷化解新路径,有效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
“凤亭议事”

奏响“平安音”

古称“桃源畲村”的咸村镇云门村,是周宁县唯一的畲族行政村,当地畲民一直延续着在空旷场地聚集拉家常、对山歌的传统风俗。

借此风俗,云门村党支部建立了一座集党员教育管理、便民服务、助困帮扶、矛盾排查化解为一体的“议事亭”,取名“凤亭”,将群众议事说事、调处矛盾的场合地点从村委办公室转移到室外公开场所,并建立推行以党支部领头的“恳谈提事、民主办事、全程督事”的“凤亭议事”规则,受到全村群众的普遍肯定。

2022年10月12日晚,云门村在凤亭召开群众会,讨论云门下村至生态果园彩色休闲步道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建设问题。“这步道建设可以提升村整体感观,是有利于我们村的发展的。”“这个步道硬化了咱们村里人都可以饭后去散步了。”……现场大家各抒己见,经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建设项目。

“每月我们都有定期的‘集中说事日’,村民们有问题可以到‘议事亭’反映、商议,村两委干部和调委会调解员会为我们主持公道。”村民老钟说。该村党支部依托“凤亭”搭建“民情直通车”,把每月的农历初六、十六、廿六设为“集中说事日”,将凤亭作为固定说事点,确保民众诉求得到充分表达,解决民情信息沟通不及时、反映不顺畅等问题。

同时,云门村在“集中说事日”中设置“村情攀讲”环节,在村民向干部“陈情”的同时,村干部也定期向村民“说事”,将工作情况、村务大事、财务收支等向群众通报,保证工作公开、透明。

“红绿”融合

唱响“振兴歌”

咸村镇碧岩村,是一座充满革命历史文化的红色美丽村庄,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,碧岩人民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,付出了巨大的牺牲。

近年来,碧岩村按照“党建+旅游+红色”的模式,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,擦亮红色文化旅游品牌,讲好“红色故事”,开发碧岩“红绿”融合发展格局,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,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助力乡村振兴。

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碧岩村大力实施能人“回引、培养、选拔”三项工程,注重把在外乡贤、返乡创业大学生、复员退伍军人、本乡本土致富能人等引回来、用起来,选优配强碧岩村“两委”班子。

“我们积极举办乡村干部培训班,组织碧岩村‘两委’干部参加,不断提高村干部引领发展和基层治理的能力本领。”咸村镇相关负责人说,同时深化“导师帮带制”试点工作,动员乡村振兴指导员、驻村第一书记、科技特派员等帮带碧岩村“两委”班子,经常性向帮带对象传授业务政策和工作思路、方法、经验等,促进村干部提升业务工作水平。

标签:
延伸阅读:

最近更新

15037178970

保险法

医疗事故